在當下工業數智化發展的浪潮中,感知技術可以媲美為附加在制造業、工業中最智慧的眼睛。在定位、識別、測量、檢測等生產制造關鍵環節,以視覺為代表的感知技術可以彌補人眼在精確性、重復性、速度、客觀性、成本以及無損性上的不足。
伴隨著工業數字化、智能化的不斷升級,感知技術也迎來了應用的高潮。在2D、3D視覺,以及對于傳感器深度感知加持方面,各大廠商也在根據市場和客戶的需求不斷打磨產品。7月11日—13日,2023中國(上海)機器視覺展暨機器視覺技術及工業應用研討會期間,中國工控網與海伯森技術(深圳)有限公司(下稱:海伯森)董事長王國安進行了深度交流,他對海伯森的發展歷程、產品線、行業應用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
中國工控網采訪現場
深耕工業視覺,引領自動化新潮
在工業自動化的大潮中,視覺檢測和識別技術已經成為近些年的熱門賽道。王國安表示:“海伯森從2015年創立至今,一直專注于傳感器和視覺產品的底層算法和硬件的開發,目前已經在工業自動化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在本次展會上,海伯森帶來了3D閃測傳感器、點/線光譜共焦傳感器、超高速工業相機、雙目結構光3D視覺、六維力傳感器、激光對針傳感器、面陣固態激光雷達、單點ToF測距傳感器、激光三角位移傳感器等核心視覺和傳感器產品,廣泛應用于工業自動化、3C消費電子、機器人、LED新型顯示、無人機、AGV、智能交通、物聯網、汽車等領域。據悉,海伯森研發的部分品種的視覺產品和傳感器,性能指標能也達到了國際前列水平,相關產品的測量重復精度最高可達到0.1um內,可實現對國外同類產品的替代。
3D閃測傳感器
本次采訪中,王國安也詳細介紹了海伯森產品線的詳細應用和行業適配能力。他表示:“海伯森的產品不僅覆蓋了工業自動化的各個領域,也滿足了不同行業和客戶的需求?!?
據了解,海伯森目前重點涉及的行業包括3C電子、新能源、半導體和醫療,特別是在新能源行業,近兩年取得了顯著的增長。王國安表示:“海伯森的產品近兩年大量應用于3C和新能源行業,新能源行業是近幾年的新興行業,其檢測和識別需求也在逐步增加,包括外觀檢測和裝備檢測等。這得益于公司的產品能夠滿足相關行業對高精度測量和檢測的需求,以及公司對新能源行業發展趨勢的準確把握。”
3D線光譜共焦傳感器
點/線光譜共焦傳感器
工控網認為,根據當下工業數智化,制造業快速部署上市的發展特性,我們認為視覺和傳感感知的軟硬件的同時供給,更加符合這種快速發展的屬性設定,在創新和部署能力上可以幫助下游企業實現高效協同。
賦能工業自動化,推動視覺和感知技術高質量創新
當然,海伯森的定位是以硬件為主,但這并不意味著公司忽視了軟件的重要性。相反,海伯森認識到,未來的工業自動化不僅僅是硬件的自動化,更是智能算法和硬件結合的智能化。因此,王國安表示:“海伯森主要是標準化的傳感器產品,同時我們提供的是一個標準的軟件開發包,客戶基于這些算法開發什么樣的應用,會由客戶來自主完成?!?
根據工控研究院觀點和行業趨勢,在數智化之外,穩定的供應鏈和產品質量將會是未來下游企業在產品選型和方案落地層面上考慮的重點。
根據介紹,在供應鏈安全方面,海伯森十分重視國產化,可以支撐客戶的長期供給需求。這一點也表明,海伯森對供應鏈安全有著充分的認識和準備。當然,從另一方面,海伯森的傳感器產品和視覺產品所應用的測量和檢測功能本身就是保證下游企業產品的質量和性能的保障。
王國安總結道:“我們以硬件為主,軟件和算法為輔,保證供應鏈安全為保障,同時盡最大能力滿足客戶需求為目標,在工業自動化的道路上穩步前行。我們期待在未來能夠在工業自動化領域取得更大的成就。公司的產品不僅能夠滿足工業自動化設備的基本需求,也能夠滿足工業數字化和智能化的高級需求。”
另外,王國安對公司的創新也表達了很足的信心:“我們所有的產品線都保持著快速的更新,所以每一代新產品出來,它在性能上、穩定性方面都會有一些提升,我們也會長期保持更新,給客戶持續性提供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傳感和視覺產品?!?
隨著工業自動化的快速發展,智能感知和視覺系統作為關鍵技術正在成為工業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領域,海伯森已經做出了很多創新和具備突破性的成果,為產業帶來了巨大的推動力。海伯森對供應鏈安全、產品質量和客戶服務的重視體現了他們對客戶的尊重和對產品的專業態度。
特別是在3C電子、鋰電產線作業、機器換人等賽道,機器視覺和智能傳感的應用熱度不減。我們也發現很多國產傳感器企業在軟硬件方面建樹不斷,但是對于大部分聚焦傳感器的本土中小企業來說,賦能工業生產制造的這條路如何才能走順、走通?特別是在經濟環境和外部競爭壓力都相當惡劣的當下,打造護城河,形成技術和資源壁壘是相當重要的一點。
最后,工控網認為,在未來工業數智化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從“基礎的定位、識別、測量、檢測”的2D感知功能到更為復雜的“分類、引導、測量、檢測”的感知功能,不僅是功能上的進階,還是下游鋰電、工業機器人需求市場所催生的“思考”類和智能化識別系統的發展需要。